[No.252] 回應除卻巫山不是雲 From:ming 2003/11/21(星期五) 19:20:57 [MAIL]

粵劇曲藝的唱腔在近三十年不能再有新突破是什麼原因?小弟的想法,其中一個原因是沒有殿堂級的音樂家.

從三十年代到五十年代,各種唱腔流派的形成,與當時名音樂家(例如梁以忠,陳文達,盧家熾,崔蔚林,譚伯葉,呂文成,尹自重,王粵生)為各唱曲者拍和度曲有很大關係.

藉著這些音樂家的幫助,紅線女,芳艷芬,何非凡,新馬等人三十歲未到便形成自己獨特的唱腔.

現在的唱腔(無論粵劇或曲藝)總是脫離不了薛覺先及梁以忠兩大框架.

[No.252 回覆] 回覆:回應除卻巫山不是雲 From:阿立 2003/11/22(星期六) 18:43:13

多謝你的宝貴意見,如你不反對,我會將之放在筆記回應一欗內。

[No.252 回覆] 回覆:回應除卻巫山不是雲 From:vincent 2003/11/24(星期一) 01:23:22

請問梁以忠是一種唱腔嗎? 好像未聽過?

[No.252 回覆] 回覆:回應除卻巫山不是雲 From:ming 2003/11/24(星期一) 02:59:36 [MAIL]

在這裡只能概括的講一講.

梁以忠是粵劇曲藝界十分重要的宗師,梁素琴及梁之絜便是他的女兒.

在三十年代,他是著名的玩家及唱家,與各女伶設計唱腔,小明星的星腔便在他的協助下創立.後來新馬,何非凡及陳笑風都吸收了星腔的長處而形成自己的唱腔.

白雪仙早年亦曾跟梁以忠學習過一段時間,所以她的發口與梁素琴極為相似.

其實現在的唱腔,不論平子喉,或多或少都受到梁以忠的影響.

如有興趣可聽聽他和他的妻子張玉京對唱的明日又天涯及重溫金粉夢,或他獨唱的花落春歸去.

[No.252 回覆] 回覆:回應除卻巫山不是雲 From:PECKY 2003/11/24(星期一) 18:07:09

極讚成阿立的看法和感受

但為什麼唱曲的水準會下降呢? (包括一些大佬倌)

[No.252 回覆] 回覆:回應除卻巫山不是雲 From:我亦山人 2003/11/25(星期二) 23:05:02

唱曲的水準下降是缺乏苦練和不敢創新. 現今的唱腔如倒模一樣. 沒有自己的特色.

[No.252 回覆] 回覆:回應除卻巫山不是雲 From:KELLY 2003/11/26(星期三) 21:20:18

網主:

我電郵了一篇回應給你。因字數太多,打在這裡恐有礙篇幅。

[No.252 回覆] 回覆:回應除卻巫山不是雲 From:阿立 2003/11/27(星期四) 10:09:58

已收到,多謝妳的回應,我會將之聯同以上的留言,一併放在「學曲筆記」的回應内。
此外,亦希望各曲多些發表自己的意見,園地公開,無論相同或不同的看法,都十分歡迎。

[No.252 回覆] 回覆:回應除卻巫山不是雲 From:亞朱 2003/11/27(星期四) 16:08:14 [MAIL]

你好!剛拜讀先生對粵曲的感觀﹐不無領益!卻始終對何謂粵曲味不大了了﹐例如拿起一篇曲詞﹐細讀其中故事﹐再以第一身把故事唱出﹐是否就是粵曲味?還請先生不吝賜教為幸!!唐滌生先生固然是一代宗師。楊石渠 (先生?) 的金枝玉葉也教人陶醉於其優雅曲詞﹐還有蘚翁先生也極出色﹐不論撰詞和排曲﹐都讓歌者好容易溶入曲中哩!

[No.252 回覆] 回覆:回應除卻巫山不是雲 From:阿立 2003/11/28(星期五) 10:29:30

你所說的是唱曲感情,不是「粵曲味」,我認為,有「粵曲味」一定有感情,但有感情卻未必一定有「粵曲味」。
「粵曲味」是頗為抽象的,聽慣粤曲的人一聽便知,但却各自有準則,那才令人給予有些神袐的感覺。
我的筆記,以及Kelly 在「除卻巫山不是雲」的回應都有談及「粵曲味」的,可作参考。
正如 Kelly 所說,撰寫得好的曲本才可唱出「粵曲味」,我是十分同意的。

[No.252 回覆] 回覆:回應除卻巫山不是雲 From:vincent 2003/12/03(星期三) 00:57:23

梁以忠本身有一種忠腔嗎? 抑或祗是幕後幫其他人設計唱腔?

[No.252 回覆] 回覆:回應除卻巫山不是雲 From:Ming 2003/12/07(星期日) 01:14:20 [MAIL]

梁以忠是屬於吹彈打唱拉無一不精的藝術怪傑,他的解心腔風行了數十年.

現在常用的音樂春風得意便是梁以忠的作品.

山伯臨終的二簧中的一句,我敲碎痴心愁夜永,陳笑風便用了梁以忠解心腔的唱法,紅葉詩媒一曲末段的二簧亦有用這唱腔.

其實當時沒有什麼所謂唱腔設計,拍和粵曲的音樂家都會指點唱者,如果一種唱腔人們認為動聽便會多人模枋而風行.

[No.252 回覆] 回覆:回應除卻巫山不是雲 From:粵曲 2003/12/07(星期日) 12:35:31

在網上發現一段"解心腔" 的敍述如下, 似乎不是梁以忠獨創. 請指教 :
粤讴又名越讴、解心腔。孕育产生于清嘉庆年间,是由岭南名士冯询、招子庸在木鱼歌、南音的基础上,通过改变原有腔调创造出来的曲种。道光八年(1828),招子庸编成《粤讴》,由西关澄天阁出版,收有粤讴作品97题121首,并附有曲引和方言凡例,在社会上产生巨大影响,粤讴自此得名。该曲集第一首作品名《解心事》,故后人也把粤讴称作“解心”。1904年,英国人金文泰(一译克里门蒂)把《粤讴》译为英文介绍到欧洲,题名《广州情歌》。初期,粤讴只为歌妓所习唱,《粤讴》曲集问世后,不少文人学士步招子庸后尘,撰写出大量作品,粤讴即迅速在社会上广为传播。粤讴原是清唱,清末民初出现的以唱粤讴为业的民间艺人(多是女性失明人),后发展为自弹唱(以琵琶和音),或再添加一两件丝竹乐器(扬琴或二胡)伴奏。

[No.252 回覆] 回覆:回應除卻巫山不是雲 From:vincent 2003/12/08(星期一) 00:30:44

那麼梁以忠其實不是做戲的伶人是類似鍾雲山等之唱家而已, 對嗎? 因為小時候在電台播放的粵曲好像沒有他?粵語長片更沒有。

[No.252 回覆] 回覆:回應除卻巫山不是雲 From:大夫 2003/12/08(星期一) 15:54:22

招子庸與粵謳的關係是對的.粵謳也可稱解心.但解心腔卻很多誤用. 正確的解心腔是很少人懂得唱.人多誤用解心為解心腔.

[No.252 回覆] 回覆:回應除卻巫山不是雲 From:粵曲 2003/12/08(星期一) 22:01:06

請看以下一段 :

作者: 唐健垣

地水南音—百聽不厭的曲藝

廣東粵語一系之粵曲迷、南音迷都知道廣東之粵語說唱曲藝中有南音、木魚、龍舟、粵謳(又名解心腔)、板眼等不同形式,各種曲藝之分別在:腔不同、樂器之使用不同,然而上述都是協韻的七字句。

再看以下一段:

由于粤讴的格律过于严谨,腔调缓慢简单,故民国以来传唱的人越来越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职业粤讴艺人已不复存在,民间更鲜有人习唱。因粤剧、粤曲吸收了粤讴,现今人们尚能听到保留有粤讴韵味的“解心腔”。

再看以下一段:

粤讴 〔2/4〕
是流行于广州地区的一种民间歌谣,尚未定型。句格接近南音正文,下平句拉腔常在梆子慢板和二黄慢板的唱腔中出现,称为“解心腔”。

從以上各段可見粵謳就是解心腔. 其他說法實屬誤解. 請指教.

[No.252 回覆] 回覆:回應除卻巫山不是雲 From:billy 2003/12/08(星期一) 23:11:21 [MAIL]

由此可見,唐健垣也不一定全對的.
粵曲中很少見有粵謳的唱段,記憶中只有黃少梅唱的一首"王十朋祭江",其中有一段粵謳.
陳卓瑩編著的粵曲寫作及唱法研究對粵謳的寫作及唱法均有詳細講解,有興趣可以找來看看

[No.252 回覆] 回覆:回應除卻巫山不是雲 From:粵曲 2003/12/09(星期二) 20:26:21

請看以下一段 :

楊松年

台灣佛光大學文學研究所教授

在五四以前,文壇流行的,不但是舊小說,舊詩詞,舊體散文,還有不少民間流行的文學樣式,以廣東、香港、新加坡和馬來亞來說,還有粵謳、班本、龍舟歌,等等。這樣文學樣式,有些在新文學的衝擊下,式微了,但有些還在二十年代流行著

就以粵謳爲例說明吧。粵謳,也稱越謳、解心腔............單是五四運動前二十年,刊載于新加坡和馬來亞報紙的粵謳就不少五百首.......

由以上及以前各段可見粵謳即是解心腔是廣為認同的. 至於是否有一小部份人士將解心腔另有所指, 當然不能排除有這可能.

[No.252 回覆] 回覆:回應除卻巫山不是雲 From:屯門車王 2003/12/10(星期三) 01:46:58

非也,招子庸的粵謳中有兩支曲,皆名為解心事,以六七十年前,有一個麗芳師娘唱得街知巷聞,後者皆爭於彷效,故後來粵謳又稱之為解心,而粵曲中的解心是不是梁以忠先生領先帶入,就不得而知

[No.252 回覆] 回覆:回應除卻巫山不是雲 From:大夫 2003/12/10(星期三) 02:48:48

粵謳=解心腔是錯誤的. 不過也算是粵曲中積非成是之一.腔在粵曲中有一個很明確的定義.但這個字也最濫用和誤用. 粵謳和解心腔雖有關聯,卻是兩種不同的東西. 我們不會說唱南音為南音腔,唱小曲為小曲腔,唱山歌為山歌腔,唱牌子為牌子腔.所以唱解心(粵謳)並不是解心腔.

[No.252 回覆] 回覆:回應除卻巫山不是雲 From:大夫 2003/12/10(星期三) 02:54:17

屯門車王;
不錯.因為粵謳兩字深奧, 很多人不識,都說去聽師娘唱解心事,以後形成解心為粵謳的代名詞.

[No.252 回覆] 回覆:回應除卻巫山不是雲 From:大夫 2003/12/10(星期三) 03:03:46

粵曲:
前人之錯,不論是名家大師還是是地北天南, 錯就是錯, 我們今日教育普及,新時代之兒女,更要留意積非成是, 和以訛傳訛之事. 如你之文, 至少今日沒有人說"粵謳也稱越謳"(音誤也).

[No.252 回覆] 回覆:回應除卻巫山不是雲 From:billy 2003/12/10(星期三) 11:30:13 [MAIL]

粵謳原名應該是越謳,我看過一本清道光十年石刻本印製旳粵謳曲本,第一篇正是解心事,封面只有越謳兩個大字.所以我諗,粵越原本應該是定名為越謳.
註:現今的人只知廣州是粵,大多不知道廣州在2000年前是屬於南越王國的領土.請看清楚,是南越,不是越南

[No.252 回覆] 回覆:回應除卻巫山不是雲 From:粵曲 2003/12/23(星期二) 18:31:20

魯金先生的「粵曲歌壇話滄桑」有以下叙述 :

招子庸的粵謳「解心事」以二十年代失明藝人二妹唱得最好. 哀怨中帶樂觀. 最能表達招子庸的要求. 後來唱粵謳者模仿這種唱法者多. 這種唱法被稱為「解心腔」........可能粵謳被稱為「解心腔」原因在此.

以上或許可解各位之疑惑. 有興趣者不妨看看魯金先生的「粵曲歌壇話滄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