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目錄

學 曲 筆 記 第 二 十 八 篇

(曲友留言討論)

倒板的問題

我覺得士工倒板的結束音有些問題

Billy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記得你曾經問過我関於該份結束音圖表的來源,對近我去圖書館找資料,無意中發現該圖表登在一本叫「杜宇粤樂革新教材/曲藝套装简本」的 63 頁内,我當年去聽的粤曲講座,便是由杜宇主講,而該份圖表也是現塲派的。我對過該份圖表,沒有發現不同,Billy 兄或者可作参考。

阿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illy

說: 我覺得士工倒板的結束音有些問題 -是什麼意思?
是認為倒板無大喉?還是認為士工同二黃一樣?或是其他高見. 請指教

大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大夫:
我覺得首板與倒板應是相對立的兩種東西. 在於打勝仗, 或氣勢如虹的時候,來個首板,以"六尺上"為結束音,增加一點威猛的氣勢. 在打敗仗, 或垂頭喪氣的時候, 便來一段沉腔,以"士"為結束音的倒板, 增加一點氣衰的氣氛.
如果硬要分別士工倒板與合尺倒板的界限, 把士工倒板唱成"士工首板一句", 以"六尺上"為結束音, 那又何必呢. 在士工首板一句起唱之前起一個倒板鑼鼓, 一句士工倒板板面. 然後唱一句士工首板, 這樣就叫做士工倒板, 好像是有點不倫不類. 何不還它一個真面目,士工首板一句就叫它做士工首板一句,起一個首板鑼鼓, 用一個"士上六工,尺工乙尺士上" 序. 這樣會清楚一點, 何必讓人對士工倒板產生這麼多疑惑.

Billy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聽前輩說, 倒板本是京腔, 由薛覺先(?)引入, 未知以為然否?

張法剛的粵曲寫唱入門上冊第26頁, 對梆子倒板的描述如下:
"粵劇的倒板是從京劇吸收過來的. 倒板只有一個上句, 唱詞以四至七字為宜, 尾字用仄聲並押韻. 由於它的唱詞句式和唱腔與大喉首板的第三頓沒有什麼區別, 另有一種唱法與二黃倒板的唱腔完全相同. 所以, 近期較少使用."
至於書中寫霸腔梆子首板的結束音是: 一頓 - 五, 二頓 - 上, 三頓 - 六.
另外, 粵劇唱腔音樂概論一書, 雖未有談及倒板, 但對霸腔梆子首板結束音的描述, 也是一樣.                               

我對霸腔也分男女, 倒板也分霸不霸腔, 實在感到十分奇怪.
雖然板主說結束音圖表是從杜宇的講義抄來, 但有沒有其他旁證呢?

Flora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倒板"查實結束音是沒有分士工與何尺的。其分別在於個"板面"玩士工或何尺而己。
為什麼沒有人叫"士工倒板"為"梆子倒板"?因為据說倒板是由京班移植過來的,雖也有"士工"與"何尺"的分別,(板面)但與粵劇的"梆子"及"二黃"並不同源,因此不適宜套用。"倒板"多在戲班里的內場唱出,一般是失意的文人或戰敗的武夫,一句上句引導出場,故又名"導板"。
"倒板"的結音可以是多元化的,且看"紅葉媒"的"倒板",情深,,,緣淺,,,!(士)
蘇翁的"賣箭""倒板",末路英雄,,,慚,,聲價,,,,!(尺)
再舉一例:"打金枝"里的"倒板",受辱筵前,,,氣難,,下,,,,!(六)
我以為學唱粵曲,最要緊是知道上下句的分別,拉收什麽不要太過於認真。上句為仄聲,下句為平聲,連唱两句仄聲或两句平聲字,是很容易分辦出來的。


蕭先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蕭先生之言差矣!
須知早期的粵曲和粵劇是以結束音分上下句, 後來才發展成以平仄分上下句.
若云不需理會結束音, 那又何須理會平與仄.

Flora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illy:

這個題目恐怕幾頁都說不盡,因為包括音樂調式,句格用意,現代傳訛,以後發展等問題. 我比你頑固. 一個曲種如無一些基本格式,那算是什麼東西? 粵劇曲藝的唱腔不漸地改變不一定變得好, 如今有些梆黃唱得如時代曲,並向美聲發展,十年後恐怕只有粵語歌劇而矣.
我覺得小字典中的收音是正確的.雖然大喉並無意義.以前早期唱法如收[士]音,那算是錯誤的. 是二黃的,不是梆子的.
倒板這個借來的句格,一向都沒有很好的整理發展. 如今梆黃同家;又無士工調格(今日的梆子是合尺線調格);唱曲者亦未能作出適當的唱腔(都唱成了首板尾頓一樣);又積非成是的接受了所謂一句首板.在這種情形之下,梆子倒板是沒有什麼意思了. 所以我也贊成倒板就以[士]收音(只留二黃倒板一種). 可惜者是發展上限制了.我基本上還是希望能保留土工倒板,容許[六尺上]的收音.這樣如果把倒板寫在曲子中(不在首句),不管是接連串引其他梆黃或小曲,音律上會比較豐富.

大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請恕愚眛, 對閣下言論:
"我基本上還是希望能保留土工倒板,容許[六尺上]的收音.這樣如果把倒板寫在曲子中(不在首句),不管是接連串引其他梆黃或小曲,音律上會比較豐富. "
我不甚了了, 請大夫舉例以說明之.

Flora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傳統上首板,倒板都用在曲中第一句,並很多時以幕後的形式唱出. 但我覺得這不是規定.
2-每一種曲式開始並不一定要鑼鈸.所謂打得鑼多鑼吵耳. 如果我撰曲,在曲之中間用上首板,倒板,煞板等, 什麼音開始及終結是很重要,因為要承上繼後.
如果上面的小曲或梆黃是收士音或是梆子調式, 那麼跟著的倒板以士起為宜(倒板起序).
如果跟著倒板的是平喉梆子下句,或小曲以2為始者,那麼倒板便以收2為宜. 這是保持士工調式的要求. 如果我是用倒板作為轉調式之用,而前面是二黃下句,那麼跟著用土工倒板便需要了.

大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大夫:
既然閣下有興趣研究倒板的問題, 以下的資料, 看看你有沒有興趣參考一下.

陳卓瑩編 粵曲寫作及唱法研究合訂本, 下半部第267頁:
另外,就是關於”倒板”的問題。倒板這調子,是直接從京戲採取過來的. 照粵劇現有的情況, 雖然也把倒板分成梆子倒板和二黃倒板, 但唱腔是一樣的, 只有起板不同罷了. 唱詞或用四字句, 或用七字句; 是用的仄聲字押尾, 押不押腳韻却不在乎的.
第268頁:
這種唱法,等於合調首板的第三頓, 一式無異.

黃少俠著 粵曲基本知識 第39頁
為甚麼叫士工倒板而不叫梆子倒板? 因為, 倒板是京戲移植過來, 雖也有士工和合尺之分, 但與粵劇的梆子及二黃並非同源, 因此不宜亂套.
倒板的功用,在粵曲來說, 簡直是”一句首板”的代用品. 而在京劇則並不限於內場或背場才能唱, 有時在唱著別的曲牌的時候也會來一句倒板的. 但也不失它的引導作用, (故又稱為導板). 所以在阮眉女士撰作的名品(魂夢繞山河)裡, 平喉唱完一段”殘唐淚”之後跟著來一句倒板, 雖然不用倒板鑼鼓而改用”一搥”, 但仍有不少人不接受, 認為違反了規格. 我則認為既然京曲可以這樣, 而這是京曲移植過來的曲牌, 應該可以通過的吧.
倒板的士工與合尺之分別, 其實只不過是板面, 唱法基本可說是完全一樣, 尾音是”士”. 但我們廣東人擅於創新, 以故士工倒板的尾腔就變成多樣化了.
“紅葉詩媒” 情深緣淺……結束音”士” 正統唱法, 尾腔拉”士”腔, 與合尺倒板一樣.

胡棟榮著 粵曲知識漫談 第354頁
倒板有”二王倒板”和”梆子倒板”兩種. 兩者唱腔一樣, 只有起板不同.

陳守仁著 粵曲的學和唱(王粵生粵曲教程) 第176頁
“倒板”屬散板,必要與以後之板式起連貫性. 若所接之板式屬士工系統, 則”倒板”應以”士工”(即梆子)調式來唱;
其實”士工倒板”與”合尺倒板”在唱法上是相同的,只是旋律樂器所奏的引子(即板面)不同.

陳守仁著 粵曲唱腔的基礎 第18頁
據王粵生老師及陳卓瑩的(粵曲寫作及唱法研究)所說, 二黃倒板與士工倒板在唱法上是一樣的, 只是板面不同.然而,現代有些唱家借用士工首板的唱法於士工倒板, 使之在唱腔上與二黃倒板有所分別.

先來說一點往事:
很多年前, 我初學唱粵曲時, 學的一首曲是麥炳榮鳳凰女的”鳳閣恩仇未了情”, 我天資低劣, 拍子感不好, 音準又差, 學這樣一首耳熟能詳的粵曲, 每星期兩次埋鑼鈸唱, 半年內唱了大約四十次, 終於可以讓師父說一句, “你唱的胡地蠻歌已ok了”, 專心此練好那段反線中板吧.” 當時師父是沒有教過我怎樣唱這首曲的, 只是叫我買錄音帶回家去聽熟了便唱. 我很有興趣學唱粵曲, 但沒有自知之明(總以為自己很聰明, 其實只是自以為是), 我覺得以我的聰明才智, 怎麼會練了半年都唱不好一段只有大約一分三十秒的反線中板呢? 我覺得問題在於我一直都不喜歡麥炳榮的豆沙喉, 鳳凰女的子喉聲更是猶如破鑼, 我喜歡白雪仙的嬌美聲音. 但我沒有放棄鳳閣這首歌, 我更努力求進, 我想,我不喜歡麥炳榮和鳳凰女, 或者我買別些又倌唱的可能便可以學好這首曲,於是我再買了幾套不同老倌唱的鳳閣恩仇未了情錄音帶回家,再聽再苦練. 相信各位也會覺得我是其志可嘉吧. 但這樣買錄音帶來聽, 我的惡夢便來了.
我聽了不同般本的唱法, 我只是集中精神去聽反線中板的一段, 跟著錄音帶去唱, 閉門苦練了一個月, 獨練一段反線中板, 每天跟著不同老倌唱的鳳閣恩仇未了情錄音帶去唱, 每次跟著錄音帶唱時,都覺得自己唱得很好了. 於是重出江湖, 再回到師父處埋鑼鈸, 我甚麼都不唱, 只唱鳳閣恩仇未了情的一段反線中板, 自己抄好一份只有反線中板的曲詞, 帶到曲社去唱. 當曲詞派到各位樂師的位置時, 更得到那些樂師的稱贊及鼓勵, 他們都很贊同我這種專注唱好一段反線中板的做法. 於是我便滿懷興奮地埋位去唱.
唱至中途, 所有音樂都停了下來, 有樂師開口說話了, “你這是唱反線中板嗎? 反線中板是這樣唱的嗎?” 嚇得我啞口無言, 羞慚不勝. 幸好, 頭架師父開口說話, “反線中板是可以這樣唱的”, 頭架師父的說話阻止了其他樂師的起哄. 跟著, 頭架師父對我說, “你這樣唱這一段反線中板是不好聽的, 你應該跟足麥炳榮的唱法才好聽. 回家再跟麥炳榮的錄音帶去練吧”
回家途中,我在想, 我的唱腔不同了嗎? 我練的也是鳳閣恩仇未了情呀, 難道那些老倌唱出來的跟麥炳榮不是一樣的嗎? 回到家中之後,立即開著了錄音機, 仔細聽了麥炳榮唱的反線中板, 再聽了其他三個不同的版本, 這才發現, 原來四個版本唱的鳳閣恩仇未了情的反線中板都略有不同. 我便在想, 是不是只有麥炳榮才唱對,其他人都唱錯了. 由於樂師們的起哄, 使我羞於啟齒, 不敢去問人. 我只有努力去找書來看, 我希望可以了解一下,到底反線中板是甚麼東西, 應該怎樣去唱. 經過努力後. 我現在是最擅長唱反線中板了.
研究清楚了反線中板之後, 我進了了粵曲的一個新境界, 我知道梆黃是甚麼, 小曲是甚麼, 我再鑽研其他的梆黃結構.
數年後, 我弄明白了梆子系統,二王系統的各種板式結構, 句子結構, 結束音規定. 我把它們全部記入腦中. 我明白到唱梆黃時, 只要依照句式叮板結構, 遵守結束音的規定, 便沒有錯了.
我覺得自己很了不起, 大多數唱粵曲的人都不懂的東西, 我都把它了解得清清楚楚, 明明白白. 當然, 我只是在沾沾自喜, 沒有在人前誇耀的.
後來我聽的粵曲多了, 認識的東西更多了, 我跟朋友說, 白龍關上卷, 阮兆輝唱反線七字清的結束音錯了, 謝雪心唱的華山初會中有句士工慢板唱錯了, 梁少芯唱的易水送別有句乙反二王唱錯了. 朋友們都不覺得我很叻, 不覺得我對粵曲了解透徹, 只覺得我是神經病, “老倌出錄音帶你都話人唱錯, 難道你才對嗎? 你叻過那些老倌嗎?” 我沒有心灰, 我只想到一句說話, “夏蟲不可語冰”

Billy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illy兄:

哈哈,想不到你是這麼的信重[權威]....我還是年幼無知, 今晚睡不著,就讓我來評評吧.
我作學問題一向都分作三個部份:
1. 源流及原形.
2. 歷史-不同時期應用上的演變. [包括正確的演譯和錯誤的以訛傳訛積非成是].
3. 發展創新

你所列的名家著作都未能弄清第一部份,亦未能就第三部份作任何的建議. 都只在第二部份作見証而矣.
我沒有你那本陳卓瑩編之書.我只有他原來所寫的[粵曲寫唱常識-1956年]. 這是我學習粵曲的聖經之一. 是經典之作.
陳卓瑩是我知最早把粵曲結構以系統法著書者,如今大部份書都是抄他的說法.但陳書中亦有商榷的地方[如他是以板類分界].我覺得他對民謳,梆黃中的慢;中板都說得很詳細.但他對其他的便比較籠統普通. 倒板本來借自他人,他的說法是他的一種認知,我可以接受,但事實歷來應用上卻很少如是,士工與二王都是不同唱腔.再者,如果跟合調首板尾頓一樣,那麼以後倒板跟本可以丟掉.

------------------
胡棟榮著 粵曲知識漫談 第354頁
倒板有”二王倒板”和”梆子倒板”兩種. 兩者唱腔一樣, 只有起板不同.
陳守仁著 粵曲的學和唱(王粵生粵曲教程) 第176頁
“倒板”屬散板,必要與以後之板式起連貫性. 若所接之板式屬士工系統, 則”倒板”應以”士工”(即梆子)調式來唱;
其實”士工倒板”與”合尺倒板”在唱法上是相同的,只是旋律樂器所奏的引子(即板面)不同.
陳守仁著 粵曲唱腔的基礎 第18頁
據王粵生老師及陳卓瑩的(粵曲寫作及唱法研究)所說, 二黃倒板與士工倒板在唱法上是一樣的, 只是板面不同.
然而,現代有些唱家借用士工首板的唱法於士工倒板, 使之在唱腔上與二黃倒板有所分別.
------------
=== 基本上接受了陳卓瑩的見解,卻未能解釋市面上兩種唱腔的原因,亦未能解釋為什麼只有起板不同.算是人云亦云.
陳守仁是比胡棟榮進步一小點.但如果應分別梆子調式和二黃調式,那麼唱法又怎可以一樣呢?

黃少俠著 粵曲基本知識 第39頁
為甚麼叫士工倒板而不叫梆子倒板? 因為, 倒板是京戲移植過來, 雖也有士工和合尺之分, 但與粵劇的梆子及二黃並非同源, 因此不宜亂套.
======= [胡說八道],粵曲中二黃=合尺;梆子=士工都歷來混用,那有這種大道理.以往拍和樂師教育水準低,說梆子二黃不一定明白,才有合尺,士工之代稱.梆黃分家時不用說,梆黃合拼後梆子多不說,不論是首板,慢板,中板,而二黃類多要加上二黃或合尺.再後來便隨抄曲的了.
-------------------------
黃書--倒板的功用,在粵曲來說, 簡直是”一句首板”的代用品. 而在京劇則並不限於內場或背場才能唱, 有時在唱著別的曲牌的時候也會來一句倒板的. 但也不失它的引導作用, (故又稱為導板).
======== [也是不知其源,未明其用]
------------------------
黃書--倒板的士工與合尺之分別, 其實只不過是板面, 唱法基本可說是完全一樣, 尾音是”士.
但我們廣東人擅於創新, 以故士工倒板的尾腔就變成多樣化了.“紅葉詩媒” 情深緣淺……結束音”士” 正統唱法, 尾腔拉”士”腔, 與合尺倒板一樣.
========== 隨眾之說.
-----------------------------------------------------
我也來說說倒板罷,這是我很多年前學習時的認識(我這十年來已經遠離粵曲了),希望Billy兄能多多指教.
[倒板]源自京戲的[導板].本來就叫導板.但南人北舌.導板說錯,聽錯;如今便以訛傳訛,個個你倒佢倒.有些人又認為[倒]字很廣東性,都不肯改了.
[導板]除了京戲外,其他地方戲曲亦有.在京戲中導板用途廣泛,二黃,西皮,高潑子,等等都有不同唱腔定音.有如一曲的引子.
早期粵曲多重帝皇將相,所以首板唱腔走的是壯嚴威猛之路.後期多重公子佳人,首板唱腔便不大適合兒女情長等小生花旦.這便有借導板以應用.
京劇二黃導板可能是先借者,在粵曲中,二黃倒板保留了京劇導板的鑼鼓,起序和收音.甚至唱腔都很接近.
但早期梆黃分家,導板借到梆子戲便有問題.第一是京劇中西皮導板變化多,很難說用那一個.第二是粵曲中梆子生旦唱腔是有所不同.第三相信那時亦沒有人去研究分類.只不過硬寫上倒板於提綱上,其他的便由演員樂師即興.
鑼鼓是沒有問題的,照二黃一樣.但二黃調起序不適宜士工線.樂師們只有借用士工首板起序了.(我跟一些音樂界老人研究過,都贊成這說法)但有識見的樂師是把這起序加以變化以別於首板.其他多數樂師卻不明分別而把起序奏得跟首板起序一樣.演員如沒有研究(大多數)或只能在台上自創,聽到了這個首板起序便很自然地唱成了首板一樣. (我懷疑這是一句首板的來源---[唱者是唱士工倒板,聽者問他在唱什麼?自作聰明者回:首板你都唔識!…但只有一句啊....…車,一句首板喇嗎.]--但我沒有原始資料作考証,希望以後有人能做這個功夫,看看是先有士工倒板還是先有一句首板)
因為唱到如首板,所以收音為尺上.這跟梆子格式一致,所以雖然沒有大喉倒板,書上還是加上收六以補全格式. 這是我對收音六尺上來源的推測.
梆子導板是可以很豐富的,既然是借來的,以後發展是有一些自由.當然最重要者是先把似首板的唱法革掉.這是唱腔設計的工作了.

補缺....黃書--倒板的功用,在粵曲來說, 簡直是”一句首板”的代用品. 而在京劇則並不限於內場或背場才能唱, 有時在唱著別的曲牌的時候也會來一句倒板的. 但也不失它的引導作用, (故又稱為導板).
======== [也是不知其源,未明其用],京劇中沒有只一句的導板,通常都接迥龍,原板;或直接原板,慢板等.

大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夫:
我覺得首板與倒板應是相對立的兩種東西. 在於打勝仗, 或氣勢如虹的時候,來個首板, 以"六尺上"為結束音,增加一點威猛的氣勢. 在打敗仗, 或垂頭喪氣的時候, 便來一段沉腔,以"士"為結束音的倒板, 增加一點氣衰的氣氛.
如果硬要分別士工倒板與合尺倒板的界限, 把士工倒板唱成"士工首板一句", 以"六尺上"為結束音, 那又何必呢. 在士工首板一句起唱之前起一個倒板鑼鼓, 一句士工倒板板面. 然後唱一句士工首板, 這樣就叫做士工倒板, 好像是有點不倫不類. 何不還它一個真面目,士工首板一句就叫它做士工首板一句,起一個首板鑼鼓, 用一個"士上六工,尺工乙尺士上" 序. 這樣會清楚一點, 何必讓人對士工倒板產生這麼多疑惑.

Billy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illy兄,

首板一般出場用, 但亦有其他用法, 如英雄人物之類在暈倒或醉後, 醒來時也會用首板, 至於跳大架等, 亦會用首板鑼鼓.

Flora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好像有理,但你是太接受如今士工倒板的唱腔處理了.收音為六尺上並不等於威猛.全看你怎樣唱.
我說如今唱士工倒板者都未能領悟倒板之用法,而唱成了首板尾頓.這是唱腔之誤,與曲種無關.

大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所知, 將首板煞板等放在曲的中間連接其他曲牌, 也有前科.
首板不只是音樂, 亦是鑼鼓, 個人對注重音樂而忽略鑼鼓不以為然, 打得鑼多鑼吵耳, 是因為打得不好, 打得好怎會吵耳?
我在香港看戲時, 時不時遇見洋人睇大戲, 有些是來觀光, 有些是來看漂亮的服裝, 但其中大部份是因為喜歡中樂, 喜歡戲曲而來, 他們對戲曲深有認識, 完全知道自己要看什麼, 有些甚至是專程欣賞鑼鼓而來, 對擊樂十分陶醉.

Flora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很有興趣研究粵曲的理論結構, 但對唱曲實在已沒有興趣, 對現時的新曲更不感興趣. 從我看見的第一份有完整工尺譜的曲詞, 我感到粵曲有隱憂了. 後來再在曲社聽到有人在跟人說話, “你剛才這裡唱錯了,這段二王這句的工尺譜明明寫住(士上合士上),你卻唱了(士上尺工上),” 我更感到粵曲死亡的日子已快到了. 不依足曲譜的工尺去拉腔便會被人話唱錯, 每字每音必須跟足原唱者去唱, 這樣唱粵曲還有甚麼樂趣.

說說我多年來研究粵曲理論的心得
一直以來, 粵曲都沒有一本真正的法典, 沒有人可以說,我這個說法一定對,你這種唱法一定錯, 一定不能這樣唱. 學生唱出來, 老師可以說它唱錯, 大老倌唱出來, 便沒有人會公開說它唱錯了, 只是默默地讓人去接受他的唱法, 反線中板的結束音, 應該是上句(六), 下句(上), 但有人把反線中板的上句結束音唱成(工), 久而久之, 現在, 反線中板上句便可以收(工)了. 你可以去問任何一個師父或老倌, 平喉唱七字清爽中板下句的結束音是甚麼, 誰都可以告訴你, (上). 龍貫天在唱花蕊夫人之劫後描容的爽中板, 把一句下句用(合)去做結束音, 我沒有見過有人說他唱錯, 我只見全世界的平喉唱到那一句時, 結束音都是(合), 包括我自己在內, 我唱的時候, 到那一句時,我都是收(合), 依足龍貫天的唱法, 因為我怕, 如果我把那句爽中板的下句結束音唱成(上)的話, 可能會有很多人說我唱錯. 可能由於沒有人說龍貫天唱錯, 聽說好像後來龍貫天所收錄的樓台泣別及焙衣情都各有一句爽中板下句是收(合)的. 以這種情況看來, 平喉爽中板下句結束音為(合)已經是被人接受了, 理論不能成為定論, 如果各大老倌可以這樣修改梆黃的結束音, 我還研究這些粵曲理論做甚麼.
看過一份別館盟心的曲譜, 後尾有一大段有工尺譜譯好的解心二王, 我不知解心二王是甚麼, 於是很感興趣地去拜讀, 細看那些工尺譜, 看那解心二王是怎樣唱的. 細心讀過之後,發現原來子喉用士工慢板的唱法去唱二王便叫做解心二王, 不敢使我想起莊子的庖丁解牛”吾生也有涯, 而知也無涯”. 粵曲是如此博大精深, 奧妙無窮, 我已年紀老大, 實不宜再浪費時間去看這些不能成為定論, 可以任人隨意改動的理論. 我的理論研究在近兩年已停止了, 因為我比較固執, 我不大喜歡看到的就是我的心得,這就是: 理論上是xxx, 實際上是xxx.

我現在對粵曲理論的看法:
我不再執著於對錯, 誰有能力去判定對錯, 權威人仕不開口, 我這個沒有權威人仕更不宜開口, 少說話,少是非.

管他對與錯, 我自睡我的安樂窩.

Billy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閣下對粵曲執着的情况,早在二十多年前也發生在我的身上了。祇不過是我會是淡然處之任它施為吧!記得有一次唱"金枝玉葉",是起南音序唱,"難為別"的,我食住個板唱個"難"字,誰知都還未唱"為別"二字,已經有人大叫停了。最可悲者,叫停人居然是頭架師傅呢!以後我都不敢去那里唱曲了。
但話又說回來,習非成是的東西,我也是可以隨俗的。試想它經過長期的洗練仍然沒被淘貸,自有它存在的價值的。

蕭先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說的是事實,老倌唱錯沒有人敢指出,反而人人跟著照錯,若有人膽敢不跟隨(除非他是更大的老倌),肯定反被人指為唱錯。這是權威與名牌效應的問題,而且這種現象不獨存在於粵曲粵劇界中,現實生活中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你也不用對此現象過於悲觀,是非對錯總有定論,那些老倌的錯處,其實大家都心知肚明,只不過不敢當面指出而已,背後你以為會沒人議論嗎?照我看粵曲理論並非絕對可由老倌自由更改,而不能成為定論的,問題是要將正確的經驗和理論長期累積才能成為定論。在這漫長的過程中,有時又難免會令人懊惱。

Kelly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illy兄:

拜讀大文, 感同身受.

一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深有同感. 不過我可能比你年幼或更頑固,所以還未能讓步.
中國人學術研究的悲哀,無論是文藝還是科學,都有以下的大毛病,所以不能進步:
1. 權威性-不管是有理冇理,只要是有名的人說的話便一定是對的.
2. 歷史性-不管對偽,只因為以前如是,以後改便是錯誤.
3. 仁人性-不管是錯的,既然大家都不管或不知,那就糊塗一點就算了.

所以紅線女唱錯了,她不承認,如今就成為紅腔的一種了.

我比你的經驗好一點,因為我可以玩樂器和曉樂理,所以音樂員不敢說我錯.最多就是說[大家都是咁唱]. 我發覺中國音樂界,無論是技術還是學理,戲劇界的從員是最差的,其次是舞蹈等伴奏樂隊界,然後便是民族樂隊界.在樂理認識上,民樂界的中國一級大師是比不上西樂畢業生.而中國西樂界高材生跟外國音樂系學生比亦差了一大步.

大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大夫:

請恕我無禮。若中樂真的如你所說的一無是處,那末我們還學中樂、還學與中樂息息相關的粵曲幹什麼?
誠然,粵曲、粵劇界有不少需要改善之處,但我們不宜妄自菲薄。

Kelly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估計閣下最少都會有三十五歲或以上, 怎樣再說自己是年幼無知呢, 更何況早前有人也在留言板上提醒大家, “雛鳳清於老鳳聲”, 我們這些老人, 本應是收口的時候了, 不過, 難得遇到有人可以一談粵曲理論的問題, 所以又再來幾句吧.
我列出的幾本書中所說的士工倒板, 是我所能找到的有關士工倒板的資料, 幾本書中陳卓瑩一書是五十年代出版的, 應該是與你手上的一本是同時期的作品, 只是我手上的一書是後期的一個合訂本或是修訂本.
其他幾本書都是最近十年才出版的, 內容大約與陳書差不多.
言歸正傳, 我對閣下的執著非常敬重, 閣下對士工倒板的推測, 我覺得非常有趣.我對士工倒板也有些有趣的推測, 吾生也晚, 我好像未聽過梆黃分家之前的粵曲, 我覺得士工倒板的出現有可能是梆黃合併之後才出現的, 合併前只有合尺倒板, 未必有士工倒板. 梆黃合併的初期, 抄曲時遇到士工系統的慢板,中板, 滾花, 全都不用寫明”士工”兩字, 但抄到二王系統的唱段時, 便一定要標明它是二王(合尺)調式的, 但抄到倒板便不用標明時合尺倒板, 只寫倒板便可以了. 為甚麼合尺倒板不用標明是合尺系統, 可能這是因為當時根本未有士工倒板這種東西. 當時的倒板應該只是在曲子開始時唱的, 應該未有倒板出現在曲子的中間或尾部.
我推測士工倒板的出現可能是這樣的:
撰曲家寫出這樣的曲子, (倒板---士工慢板—士工中板—士工花—二王慢板—合尺花.). 樂師們見到倒板之後接士工慢板, 會覺得倒板是合尺系統的如何就此轉唱士工慢板會有不妥或是覺得不協調, 所以覺得這個倒板應改作士工調式, 為此而設計出一個士工倒板的板面. 至於這個士工倒板應該怎樣去唱, 反而沒有太多人去注意, 所以仍照合尺倒板的唱法去唱了. 由於有了士工倒板板面的出現, 所以後期也有老倌或唱家想到士工倒板的唱法應與合尺倒板有分別, 故此才有士工倒板出現了(六尺上)這幾個結束音. 但(六尺上)這幾個結束音的出現, 不知是何年的事, 估計可能會是六十年代以後的事, 甚至可能是八十年代之後才出現的. 這是唱腔創新. 我相信陳卓瑩所講, 我認為, 如果陳卓瑩在五十年代出書之前便有人將士工倒板的唱法以(六尺上)為結束音, 陳卓瑩應該是不可能不知道的, 也不可能不在他的書中提及, 他的書中沒有提及(六尺上)結束音. 最大的可能是當代人唱士工倒板不是這樣唱的.
我對倒板的一點看法:
寫曲或唱曲時, 如果倒板之後所接的梆黃是屬於士工系統的, 便用士工倒板, 如果所連接的梆黃是合尺系統的, 便用合尺倒板. 至於唱法的創新, 我不管, 我只認為不論那種倒板, 以(士)為結束音便一定不會錯. 如果讓我唱的話, 我不想會太為標奇立異的事, 也不會及沒有資格去作出唱腔的創新. 要創新或要做一些讓人疑惑, 爭論的唱法, 這個讓給別人來做吧, 我是不會這樣做的.
至於撰曲的時候, 我也一定不會用士工倒板, 我覺得士工倒板是一個怪胎, 這種東西,不要也罷. 至於把倒板用於曲子中段, 這種做法, 我也是不會做的, 我不想自己的作法讓人家去談論對與錯. 粵曲博大精深, 曲子中間不寫倒板, 還有很多東西可以寫的. 但如果有人要這樣去寫, 我也不會介意或談論它的對與錯的.
今天的我, 已是不談撰曲或唱曲的對與錯, 我只會談它們的好與不好.

Billy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看到數日前有關倒板的討論,有數點見解,如有錯誤,敬請指正.

倒板是在三十年代初從京劇引入,那時粵劇的梆子和二簧早已合流.
在梆子和二簧分家的時候(二十年代前)並沒有倒板.
據文獻(唱片及曲詞)來看,三四十年代只見有合尺倒板,例如薛覺先的壯士悲秋(歌林公司1938年灌錄),胡不歸哭墳(捷利公司1941年灌錄),歸來燕(捷利公司1941年灌錄),梁紅玉(捷利公司1941年灌錄)的曲詞只印出是"倒板",而沒有說明是"合尺倒板",可見當時的倒板只有合尺一類,所以不用特別寫明.
可能要到了四十年代末期,才出現了士工倒板.靚次伯,瓊仙合唱的"國魂"(金星公司1950年灌錄)及廖俠懷,白楊合唱的"花王之女"(中勝公司1950年灌錄)的開首便是旦唱士工倒板,(京倒板鑼鼓接序,士五上生工尺乙士尺上),而結束音是上,可能受了士工首板的影響.

這兩曲原來的曲詞仍未特別寫明"士工倒板",而只是"倒板"或"京倒板"
五十年代初出版的曲本,仍沒有士工倒板或合尺倒板之分,全部只說倒板,可見當時人們心目中的倒板仍以合尺為主.
陳卓瑩在五十年代初期返回國內前,曾在歌林,中勝,金星三唱片公司工作.可能在五十年代初士工倒板仍未定型,所以他的書中沒有詳述.

 

Ming

 

回目錄